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习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
然而,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长期倚能倚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简单粗放的资源利用形式,致使生态系统愈发脆弱、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生境斑块破碎、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情况加剧、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整体功能亟待提升。
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功申报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要求,实施了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等8项工程17个重点领域180个子项目,其中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4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1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质量得到一定效果提升,贺兰山生态环境明显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恢复,生境通道贯通接续,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切实筑牢了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2021年6月, 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成为首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之一,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推广。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是全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三区四带”的重要组成单元,可削弱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挡腾格里沙漠东移、乌兰布和沙漠南下及毛乌素沙地西进,保障黄河安澜,成就了“塞北江南”银川平原,被宁夏人民亲切地称为“父亲山”。
贺兰山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矿石等矿产资源和多样的森林、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资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中心。贺兰山东麓作为我国“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全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 宁夏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均诞生于此。
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贺兰山矿山开采始于明清时期,由于历史上一度无序开采,顶峰时活动人员有10万余人,各类采矿权100多个,矿山企业遍地开花,致使贺兰山山体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矿坑矿渣遍布,沟道污水横流,煤尘漫天,机械轰鸣,对土壤、大气和水体导致非常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急剧退化,ECO严重受损。人类违法活动和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成为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
2017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以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勇气,铁腕打响贺兰山清理整治攻坚战和保护修复持久战,共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千米,完成治理点278个,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退出煤炭产能约2000万吨。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功申报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围绕贺兰山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等8项工程17个重点领域,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8.51亿元,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ECO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植被恢复、机制体制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等180个子项目。其中有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4个,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1亿元。
通过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贺兰山东麓生态质量实现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控制,筑牢了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同时,为其他西部地区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 深入开展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实施项目24个,消除贺兰山生态环境明显问题, 恢复贺兰山自然生态本底,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17年,宁夏针对贺兰山人类活动点多面广、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坚持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再野化”等国际前沿理念为指引,把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先导工程。全方面实施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点退出治理,为贺兰山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扫清障碍。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自然资源、林业草原、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配套出台财政补助、价款退还、职工安置、验收销号等政策制度。整治工作分两个阶段,首先对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实施清理整治,再对外围重点区域极度影响生态质量和功能的45处点位实施综合治理,依法关闭退出煤矿、非煤矿山和涉煤企业214家,拆除建筑物(构筑物)5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人力5.9万人次、机械4.1万台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稳引导矿山企业关闭退出。
在全面清退整治的基础上,实施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4个,完成治理面积146平方千米。一是依形就势重塑地形地貌,通过渣台削坡降级、采坑回填、硐口封堵、土地平整、坡面覆土等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矿山治理,恢复矿山损毁土地, 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矿山高陡边坡截排水、危岩清除、刷坡减载、修建挡墙、沟道疏浚等措施,消除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三是近自然化植被复绿,建设沟道截潜流工程,蓄集利用雨洪水、沟道地表水, 保障复绿生态用水需求,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撒播飞播点播草籽,恢复原生植被,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区域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防护林建设,增强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持续巩固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充分的发挥自然力量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一是全方面实施封育保护,通过封山育林、退牧还林、种质资源归集、珍稀树种扩繁、低山水源保育等措施,保护水源涵养林及森林植被垂直带谱中的典型自然地段和典型自然景观,维护干旱山地自然ECO。二是实施再野化生态保护修复方法,重建系统完整的食物链,采取移植驯化和组织培养等技术,对四合木等珍贵稀有植物资源及其生境进行保护,维护沙冬青、蒙古扁桃、野大豆等植物群落。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监测等体制机制,引进雪豹等顶级捕食者,消除过牧等人类活动威胁以增加荒野程度。三是坚持把贺兰山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全力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提请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贯通接续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提升贺兰山生态服务功能。
依托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充分的利用贺兰山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和保护区外围保留的工矿遗址、工业遗产,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打造山上自然风光、文旅小镇、科普宣教、极限运动等旅游综合体;释放贺兰山生态修复综合效益,打造山前休闲康养、绿皮小火车等精品观光路线;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打造山下葡萄酒产业、硒有田园、工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湿地公园等新业态,推动山地生态修复与平原高质量协同发展,蹚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项目实施,贺兰山老旧矿区“黑乱差”状况彻底改观,重点区域“散乱污” 现象得到根本扭转,贺兰山历史“疮疤”逐渐愈合,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实现稳定增长,消失半个世纪的雪豹再现踪迹,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贺兰山自然ECO整体功能逐步增强。
保护区内关闭退出的83处矿山已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清理整治的53处工矿和农林牧设施彻底拆除,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全面启动,勘界立标基本完成。保护区全域实施封育保育,森林覆盖率增加0.2%,植被覆盖度增加5%,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生物种群数量分别达到近5万只和3000头,活动范围不断扩延,生物多样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保护区外围汝箕沟、石炭井、王泉沟、正义关矿区11家煤矿依法关停,采矿权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完成注销,384处工矿设施全部拆除;保留整治的12处矿山,8处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2处井工煤矿完成矿业权整合,2处砂石矿即将实施闭坑治理;煤炭集中加工区687家“散乱污”企业,561家企业关停取缔, 126家企业整治提升;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已基本完成整治任务,治理面积 4970.78公顷,其中9处由地方政府市场化利用,建设固废填埋场和防洪拦洪库。随着保护区外围45处治理点整治不断深化,生态环境实现大改观。
利用工业遗址和废弃矿坑打造的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等“旅游+ 生态修复”项目,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和市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依托贺兰山东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打造亮丽“紫色名片”,宁夏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酿酒葡萄产区,种植培养面积近50万亩,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现有酒庄21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酒庄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葡萄酒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探索推进贺兰山采矿退出区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调整、节余指标跨省交易路径,让10万亩退出的矿区、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贺兰山采矿退出区修复治理。贺兰山下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20万元。整治推动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实践,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31
2023-12-31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