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保护修复引入国际前沿方法

  根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能借助系列国际前沿的生态恢复方法及工具,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地推广,将为实现联合国“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 办公厅联合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我国第一部带有通则性质的对自然资源各要素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的规范技术文件。《指南》借鉴、对标、 吸收国际生态保护修复系列标准和工具,既可以为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践提供指引,也将为实现联合国“2021-2030 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计划”提供中国智慧及经验。

  纵观国际前沿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及工具,如生态系 统恢复方法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理论认为,人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把大地视为自己附属品,或者凭借技术只 从经济角度滥用大地,人类应该把自己看作大地共同体的 普通成员,带着热爱和尊重来利用它。

  《指南》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借助 系列国际前沿的生态恢复方法及工具,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地推广。例如: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将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三个阶段层级持续传递落地,很好地 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既是真山水工程 怎么干的指引,也是假山水工程的照妖镜,有很大成效避免了“种 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的伪山水工程。

  面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对生计、生物多样性、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基础设施和粮食系统的巨大风险,近年来,国际社会格外的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保护、恢复和促进 可持续利用陆地ECO”,并推动《防治 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等多项国际 协定的履行。2019 年 ,联合国宣布实施 “ECO恢复十年计划”,旨在大规模恢 复退化和破坏ECO,应对气候危机、供水和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 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生态修复学会等推出了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标准。例如:国际生态修复学会于 2016 年发布《生态恢复实践的国际原则与标准(第一版)》,2019 年修订并发布《生态恢复实 践的国际原则与标准(第二版)》。世界自 然保护联盟制定了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 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世界保护地绿色名录 以及各类技术指南 ,建设环境法律与政策 、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等数据库 ,并于 2020 年发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第一版)》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应用指南》《森林景观恢 复手册》《生态恢复机会评估方法使用指南》《生态连通性 保护指南: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等。这些生态保护和恢 复国际先进理念、标准和技术体系,为《指南》技术框架和管 理制度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例如:为了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义务,《指南》提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要目标”,尤其强调 针对本地关键物种、指示物种、旗舰物种、先锋物种以及入侵物种的调查评估,同时在目标设定和工程措施中着重考虑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衔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连通性保护指南: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指南》提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的总体要求,对生态空间强调“维护 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对涉及的其他空间强调“要依 托现有山水脉络形成城乡连通的生态网络,增强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连通性”,并提出了生态空间格局问题诊 断与修复的具体要求。

  由于《指南》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国际上生态恢复最 大共识的系列工具方法落地,使国际同行们在生态文明 语境下找到共同关切点,也使《指南》能成为今后贯彻一系列国际多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系列协议的有效工具。

  为了有效考量生态恢复所处的阶段,确保生态保护修复效果不偏离总体目标,《生态恢复国际标准》建立了生态恢复轮及五星评价体系,用以跟踪考量恢复工程的生态效果。生态恢复轮由ECO六大关键属性构成,生态恢复轮最外圈(全五星状态)即为参照生态系统所处状态,也即保护修复目标状态。恢复轮以可视化的方式比对被恢复的生态系统与参照生态系统在关键属性上存在的差异,明确其恢复进程以及今后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借助生态恢复轮方法,《指南》要求,对应保护修复单元,重点解决生态过程问题,根据参照ECO的关键属性,从物理环境、物种组成、ECO结构、ECO功能、生态胁迫等方面提出保护修复目标和标准,并针对具体生态问题,依据工程实际及相关规定制定具体指标。

  《指南》还提出,“在项目区建立生态监 测点位,采用遥感、自动监测、实地调查、公 众访谈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 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实施结 束后,还应进行长期跟踪监测评估。有条 件的地区可建立生态监测动态更新数据 库”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及“加强对ECO演 替过程的跟踪管护”的工程管理要求。

  参照ECO是指一个能够作为生态恢复目标或基准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破坏前的生态系统、未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本地生态系统,以及能适应正在发生的或可预测的环境变化的ECO。对参照ECO进行定量及定性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ECO恢复过程及未来趋势,更好协助ECO自然恢复。

  根据ECO恢复力理论,生态系 统状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是非线性的, 过程中存在多个稳态。当外部干扰强度 较低时,生态系统可进行自我调节,恢复 到原来所处的稳态之中,在此情况下不 需要太多人工干预措施,让生态系统自 然恢复即可;若外部干扰超过了稳态阈 值,则会发生稳态转换跃入新的稳态之 中,此时必须加强干预措施,帮助生态系 统恢复到原有稳态。

  实践中,采取何种措施是根据生态 系统恢复力以及收到损害的程度综合判断的。《生态恢复实践的国际原则与标准(第二版)》指出,在严重退化区域一定要通过加 强物理手段进行干预。在退化较为缓和的区域,可通过引入期望物种和移除不 良物种等中度干预措施,对该ECO 进行恢复。在退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可 通过防止该地点进一步退化的管理活动 (例如草场围封)或通过恢复重要生态系 统生态功能(例如恢复洪水或火灾影响 后的状态来促进期望物种的恢复)来实 现区域恢复。上述三个类型可简要概述 为“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以及“人工重 建”。《指南》在三种“生态恢复”模式的基 础上,统筹考虑对代表性自然ECO 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保护”的有关要求,提出“对各类型 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分别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为主的 保护修复技术模式”及具体技术要求。

  适应性管理是利用现有最佳知识、技能和技术,实施一项行动并记录成功、 失败和改进的可能性。《指南》将适应性 管理定义为:“基于ECO的不确定性 和对ECO认识的时限性,通过监测 评估过去采用的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来 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动情况,修正、改进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指南》将“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作为山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 要内容,一方面通过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跟踪监测项目进展,便于及时有效地发现问 题,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量化评价修复 效果,适时调整修复目标和措施。

  在监测评估部分,《指南》提出“根据 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和标准,在区域(或流 域)、生态系统、场地三个尺度分级设立 三级评估内容和指标”,要求采取多种手 段开展工程“全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 险评估”。在适应性管理部分,《指南》吸 收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第一版)》的理念,提出“对可能会引起偏离生 态保护修复目标或者对生态系统造成新 的破坏的保护修复措施和技术、子项目 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等按规定程序报批 后进行相应调整修正”。在工程管理要求中,也明确了建立评估考核制度。

  总之,《指南》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借力国际生态恢复前沿理念、方法、 工具,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态保 护修复技术文件,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 对我国生态保护修复行动产生积极的影 响,也为全球生态恢复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