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有效改善了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
一是规划引领,科学编制。精心编制并实施了《淮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以全市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以淮河、江淮运河等大河流、大干渠为生态廊道,以自然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源为节点的“两廊四带多核”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通过对全市的废弃矿山进行详尽梳理和科学规划,构建了高品质国土生态格局。
二是拓宽资产金额来源,强化资金保障。为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拓宽生态修复资产金额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筹资体系,联合滁州市成功申报安徽淮河生态廊道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1.3亿元。八公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狮子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均被纳入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0.32亿元。
三是精准施策,落地见效。精准把握矿山及旁边的环境特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状况,坚持“一矿一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策略。通过采用不一样的修复方法和修复标准,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修复效果。凤台县河东大片废弃采石场经过统筹治理,改造成林地200余亩用于发展经果林,在丰产实现收入后社区与村民分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八公山区丁家山采石场通过治理,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成为了附近群众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作为人防基地用于战时人员避难所,白天郁郁葱葱,夜晚灯光璀璨,与春申大街交相辉映,成为了八公山区夜晚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是明确责任,协调联动。严格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县(区)人民政府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各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时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的工程治理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施进展等及时推送给发改、生态环境、林业、水利、农业农村、应急、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建立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统筹协调工作机制,落实各项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协调处理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共同完成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
五是过程监管,确保质量。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全流程管理的通知》,要求各方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和技术规范,实施工程单位和监理单位对项目工程进展、工程质量及实施效果等负责。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土石料利用情况加强监督管理,严防“以修复之名、行开采之实”等问题的发生。围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新要求和省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内容建立督查制度,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项目设计、招标、监理、验收做监督,察觉缺陷及时整改。开展已修复项目“回头看”,对48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进行县区自查和市级核查,建立问题台账,落实闭环整改,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验收一处,已完成项目存在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及时责令整改,督促加强后期管护,确保修复效果不降低、质量有保障。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31
2023-12-31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