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十三)

  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滨海湿地ECO功能退化、银滩岸线不连通、红树林面积逐年减少、城市内涝时有发生等问题,整治行动项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类ECO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举措,有效提升了滨海城市防灾能力,增强了ECO的稳定性,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北海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地形平坦开阔,三面环海,是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组成城市。北海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ECO,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ECO服务和科学研究价值。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ECO的典型代表,更是北海市的中心绿肺、核心绿廊。其北部包括鲤鱼地水库及其周边部分缓冲区域;中部包括冯家江鲤鱼地水库至入海口段,及其两侧沿岸50米~200米缓冲区域;南部包括冯家江入海口至沿海红树林(含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以及浅海区域。湿地公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红树林资源9种,濒危动植物17种,中日、中澳共同保护的候鸟86种和38种。北海银滩是北海市著名旅游景点,以“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气清新”六大特点闻名,东西绵延约24千米,海滩宽度在30米~3000米之间,平均坡度仅为0.05,有“天下第一滩”的美誉。北海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气象系统复杂。并发或交替出现的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等多种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近年来冯家江流域污水直排入海,导致银滩海水浴场及周边水域粪大肠菌群连续超标,银滩很多地方含泥量增高。以上问题已对银滩的水质及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2017年4月19日,习在北海考察时强调,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北海市及时进行了“生态立市”的战略部署,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实施陆海统筹的入海河流治理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由于城市建设、临海工业、水产养殖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冯家江流域污染严重,银滩和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滨海湿地ECO结构受损、功能退化,银滩岸线不连通,红树林面积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内涝时有发生。

  在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坑塘湿地深度净化”一体化水污染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滨海复合湿地ECO特征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同时,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北海市在完善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改造雨水管网及排涝泵站,增加雨水调蓄等功能,降低入海河口冯家江湿地的行洪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二是通过“渗、蓄、滞、用、净、排”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治理措施,如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净化塘等,综合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三是保留江河湖等自然水域环境,连通水系,避免硬化,保持城市自身蓄水功能,促进解决城市内涝。

  基于淡水-咸淡水-咸水的完整湿地序列做好陆海统筹,对渠、库、江、滩、海等不同要素按空间格局与单元做到分区系统修复,实现综合治理。

  通过改造水库周边现有坑塘,营造生态洲岛,丰富栖息地类型,延长水体岸线,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岸上种植小叶榕、三角梅、野芋、大叶油草等乡土植物,形成“水上森林-地上绿毯-水下秘境”,全面改善水库生态环境。

  拆除冯家江上游两条明渠两岸的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保留生态保护红线内长势良好的乔木,补种有过滤和截留污染功能的植被,将之改造成为植被过滤带系统,增强沿线的生态功能。

  拆除坑塘水泥护砌,通过生态材料来防渗,恢复自然生态交换。设计生态护坡,扩大植被与水的接触面。护坡植被选用黄菖蒲、梭鱼草、睡莲、金鱼藻等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提升净化效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把坑塘改造成为具有截留净化功能的生态湿地。

  冯家江中下游段采用自我演替的修复方法,去掉硬质护砌,选用有利于水质改善的本地玉蕊、银叶树、黄槿等半红树植物,形成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筑巢、觅食、藏匿之所。而入海口区域水体盐度大,土壤盐碱程度较高,且为台风登陆口,对植物本身的适生性要求比较高。在接近入海口的局部区域,种植本地适生的棕榈科植物,其本身消耗的淡水资源少,并能形成抗台风、耐盐碱、抗菌的植物群落,同时与海边风光衔接。

  在红树林区域进行封滩育林,实施造林及中幼林抚育工程;在宜林区广泛种植或补植本地红树物种(以白骨壤、秋茄为主);保护本地物种多样性,恢复湿地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树林ECO稳定性。目前,已成功修复红树林370亩,人工种植红树林270亩,部分区域红树林人工种植保存率从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同时,对拉关木、无瓣海桑等非本地红树物种进行监测,控制其分布和长势。

  通过净化工程区海岸沙滩环境,以及退堤、退岸还滩和补砂养滩修复拓展滨海沙滩空间,提高工程区海岸减灾防灾能力;修复银滩中区岸线,连通银滩公园和海滩公园沙滩,提升北海银滩的自然海岸防护功能和景观沙滩整体质量。北海银滩中区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已修复沙滩面积16.72公顷,修复岸线千米。

  资金筹措方面,北海市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DBFOT)”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政府及社会资本代表分别出资0.76亿和6.82亿成立公司,实现项目公司化运营。剩余资金缺口由社会资本代表采用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运营期间,市政府每年支付服务费3.2亿元。合作期满后项目资产无偿、完好移交给政府。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采取取消围墙的模式建设,结合临近地块人群分布及功能需求对湿地公园进行空间设计。公园不但是本地市民日常休闲的首选目的地,还可带动城市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此外,项目通过提升银滩景区质量、打造“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新名片,发展第三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清退周边养殖污染区,彻底消除沿线个直排口污染源。目前,冯家江流域已敷设27.7千米截污管线座污水设施,清除54万立方米的淤泥,清退周边养殖污染区近2000亩,每年消减主要污染物1366吨,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一直处在劣五类水质的冯家江已达到或优于准四类地表水的标准,北海市银滩公园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度的20%,大幅度的提高至2020年度的64.28%。(二)生物多样性提高

  2017年之前增加了46种,且多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翅鸢、褐翅鸦鹃等。沿岸滩涂得以休养生息后,沙虫等底栖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2017年之前的66种增加至153种。入海口处发现中华鲎、绿海龟等海洋珍稀动物。流域分布的17种红树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三)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银滩的修复,增强了北海银滩生态护岸功能,提高了工程区沿岸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红树林茂密高大的枝体有效抵御风浪袭击,提高了红树林ECO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保障了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带动周边区域价值的提升。经初步测算,仅土地增值便达到200

  2019年北海市第16期冯家江地块的出让,由12.8亿元起拍价竞拍至18亿元成交价。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带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旅游潜力,据估算旅游人数可增加约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投资收入可增长约1000万元。(五)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施社区共建共管工程,一方面,改善了社区农村的生产条件,增加了附近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环境保护觉悟和意识,使社区群众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颜值提升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酒店、金融、科技等产业的综合发展,累计营业收入15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