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圳两项目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023年12月30日,鲲鹏径一号桥的贯通,实现了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的“缝合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迁徙和觅食的生态通道。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日前,“福田区鲲鹏径一号桥生态廊道修复”“宝安区松岗街道潭头石场矿山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典型案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典型案例)。

  近年来,深圳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核心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深圳特色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制订了《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2024年度实施计划》,统筹推进5类43个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生态修复面积15.27平方公里,印发了《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传导指引》《五指耙山廊等片区级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指导各区编制区级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建立市级生态修复项目库。

  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连续山体是深圳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生态源地,对维持深圳生态安全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在深圳高速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早年因梅观路快速路等交通设施建设造成了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生态断裂。作为开启“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首座标志性生态断点连通工程,2023年12月30日,鲲鹏径一号桥的贯通,实现了梅林山与银湖山之间的“缝合修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迁徙和觅食的生态通道。

  鲲鹏径一号桥是国内首座采用“装配式钢砼组合+叠合板曲线拱桥”工艺的大跨度生态廊桥。鲲鹏径一号桥以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过程的延续性为主要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开展生态修复规划设计,建设了一座兼顾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和生态游憩通行的生境之桥。值得一提的是,廊桥搭建了多维智慧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桥梁安全、行人安全、动物活动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措施技术,实行了全生命周期适应性智慧管理,全方位保障廊桥安全运行。

  鲲鹏径一号桥的建成,不仅实现了生态断点修复,提升了区域生态格局的稳定性,更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便利。自廊桥建成以来,生态断点处植被恢复面积2.2公顷,恢复了中部自然山体完整性和森林ECO的延续性,桥面植被覆盖度接近85%,大大降低区域生境破碎化程度。同时,打通了“一脊一带二十廊”中央山脊陆域生态过程,延续了山溪沟谷水系连通,建成以来记录到穿行廊桥的野生动物超240余次,标志着生态通道设计效果初现,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发挥关键作用。

  针对原潭头石场的现状和区位优势,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生态修复方式。对高边坡区域进行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安全风险隐患、恢复生态环境;对其余区域进行转型利用,保障外环高速用地10.7公顷,京东、深国际物流产业用地14.4公顷,节约生态修复资产金额的投入、盘活珍贵土地资源。

  通过边坡加固+绿化+管养的形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指导松岗街道办对高边坡区域开展了工程治理。边坡加固工程采用放坡+锚杆+格构梁、放坡+锚杆+主动柔性网两种方案;绿化工程根据当地天气特征情况特点,种植植物的选择注重“色、姿、雅”和地方特色,体现多层次生态景观,确保与周边空间环境相互延伸、渗透、融为一体;管养工程最大限度地考虑边坡高陡崎岖,生态管养困难问题,采用智能化喷灌系统来进行动态管养。

  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买卖平台探索了宝安区首宗结余砂石土处置路径,成交价1788万元;深国际地块成功探索了广东省首宗“矿地统筹”开发新模式,成交价7285.73万元。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减少了工程治理费用,对探索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开挖结余砂石土的具体处置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