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铁山嶂废弃矿区的生态复苏:从荒芜到生机的蝶变

  在梅县区的石坑镇岭村,行驶在曲折的山路上,眼前的铁山嶂焕发出一片生机。昔日的岩石,如今被葱郁的植被所覆盖,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新装。这是铁山嶂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之一,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中,致力于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的决心与行动。

  铁山嶂坐落于梅县区与兴宁市的交界,曾是著名的铁矿资源开采区。从1958年开始,小规模矿业逐渐扩展为全面开采,直到2000年代初,年产铁矿石曾一度接近百万吨。虽然当年的矿业繁荣为周遭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风景如画的森林变得光秃,土壤与水体的污染严重,ECO的失调使得铁山嶂成为了一片“秃山”,对于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时常发生的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让村民不得不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2021年,铁山嶂的生态修复项目被列入国家的重点工程,获得了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标志着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启。经过四年的努力,铁山嶂的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日益吸引着游客,渐渐地从一个废弃矿区转变为旅游的新亮点。

  铁山嶂的生态修复工程不是单一的绿化行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治理。修复工作包括边坡治理、排水系统建设、植被恢复等多项内容。承建单位通过科学的实施工程的方案,逐步消除了山体滑坡的隐患,并重塑了山体的土壤与植被。

  在土壤改良方面,克服酸性土壤和废弃矿区中存在的水污染,修复工程采用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创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引入了多种树苗及草种。不久之后,植物开始逐渐生根发芽,为铁山嶂的复绿注入了新的生机。

  当然,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恶劣的天气特征情况、交通问题等,工人们时常需要在雨季停工,整修被冲刷的土壤与植被。在这些困难面前,施工团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终于在2024年初,完成了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理工程。

  随着铁山嶂修复工程的逐步完成,当地村民的眼中也充满了希望。岭村的洪先生感慨道:“岩石的‘秃山’如今已经是‘一片青绿’。”生态恢复不仅促进了当地的植被覆盖,更让村民们重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然而,生态修复的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工程完工之后,还需要有持续的维护与管理。后期的管护工作显得很关键。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治理效果持续,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开展定期巡查,对植被的养护与水土流失的防治进行监控。洪国森表示,虽然铁山嶂的环境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村民们对于未来治理成果的稳固性仍存有疑虑,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来关注的问题。

  面对未来,梅县区政府希望借助生态修复的契机,将铁山嶂打造为旅游胜地。计划将其建设成露营地、打卡地标等,为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真正的完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政府负责这个的人说,希望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的农文旅融合。

  同样的,韶关大宝山的绿色转型案例也为铁山嶂提供了借鉴。韶关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技术、新思路推动生态修复的进展。两地合作促进的生态资源引导,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铁山嶂的绿色转型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历史的遗留问题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决。随着生态环境的重建与经济发展的并行推进,铁山嶂的未来将不再只是矿业的辉煌,更会因绿意盎然的新生而焕发出更大的活力。由此可见,生态修复不仅是对历史缺失的补偿,更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未来的重要一步。通过不断努力,铁山嶂将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地方建设的璀璨明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