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态修复产业技术交流大会在合肥举行

  5月9日,由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生态修复产业技术交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大会以“建设美丽中国核工业人再行动”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核领域专家学者、生态修复产业领域的学者、专家、建设者以及核工业重点企业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的200多人参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全国核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承站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是协会联合政府部门、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政产学研用”一同推动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广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分享成功工程案例的实践活动,更是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务实交流活动。希望两协会在持续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光荣使命中携手行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伟大进程中再立新功。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贾良清表示,安徽省持续在保护、修复、建设、监管上发力,既持续拓展安徽生态空间,又为长三角不断筑牢生态屏障。在生态修复工作方面,立足修复“绣花”功夫,出台了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了生态保护修复40项重大工程,生态环境修复正在为美丽安徽建设不断发力。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副会长周远波说,多年来,中核集团牢记“国之大者”,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在矿山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矿山生态修复提出三点建议:强化矿山生态修复的科学性;提高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性;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的经济性。希望未来大家携手在生态修复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征程上共商、共享、共促,再创新的辉煌。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在致辞中,从建设美丽中国、新质生产力、生态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方面出发,阐述了以新质生产力支撑生态修复产业高水平发展的理念。他说,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而绿色恰恰是生态修复产业最鲜明的特质。相信通过与会各方的共同携手,中国核工业人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全方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更加强劲的“核动力”。

  中核集团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在致辞中表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ECO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措施。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夯实生态修复科技基础,拓宽科学技术创新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引领生态修复产业绿色发展,创造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和自兴表示,希望借此契机,以创新型技术引领生态修复行业跨越式发展,以经典案例辐射带动生态修复优质样板项目层出不穷,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大会举行了“建设美丽中国核工业人再行动”启动仪式,现场近200位参会者共同见证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态修复建设者担使命、再出发的新起点。

  学术报告阶段,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中核地勘集团副总经理刘群芳,中核海外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北山地下实验室建设工程总设计师、国家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创新中心主任王驹(田霄博士代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谷庆宝,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尹爱经等6位资深专家学者,围绕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矿山生态修复等做主旨报告,阐释了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

  大会期间,与会者来到安徽省“庐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项目”现场当地考验查证交流;还组织了生态修复技术交流会,邀请有关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学术研讨交流及经验分享。(宋雅娟)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