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者走基层丨“生态药方”复活黄土湾草原

  8月5日,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凉风扑面,绿浪翻涌。中国农业大学草学博士周程阳手持样方框,随机选取一块草地,蹲下身子仔细查看。

  “这一块还不算是植被最好的区域,但目测植被覆盖率也超过60%了。你看,样方框里有羊草、紫花苜蓿、野韭、冷蒿等。”周程阳一边采样记录一边和记者说,目前整片公园的草原生产力已达到中等水平。

  记者跟随周程阳走进草原深处,柔软的羊草没过人的腰部,成片的紫花苜蓿随风轻摇,拨开草丛,可见下面湿润的土地。

  同行的塞北林场榆树沟分场草原站站长逯江林和记者说,五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草原退化,羊草高度不足5厘米,土壤板结,不少地块呈现斑秃状。

  2020年起,塞北管理区开始建设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实施草原生态修复。“紫花苜蓿根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提升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保墒能力和通气性。”逯江林说,他们选择种植紫花苜蓿,以草改土,提升地力,同时通过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为了让草原重新披上绿装,塞北管理区与中国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展开合作,以技术赋能草原治理,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的步伐更快了。

  “我们有技术、有人才,这里有场地,双方一拍即合。”周程阳说,每年的4至10月,技术人员都会留在塞北管理区,种植紫花苜蓿,开展草原调查,为草原恢复开出“生态药方”。“我们还对地块进行分块分析,因地制宜选种不同品种。”周程阳说,在精细种植上,他们探索出一些新方法。

  种子外面裹一层肥料,用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研发新型开沟技术,破解土壤板结问题。与传统免耕补播方式相比,他们种植的紫花苜蓿幼苗成活率提高了80%。

  “种植紫花苜蓿还相当于给牧草施了氮肥,更加有助于牧草的生长。”周程阳和记者说,同样是这片草地,过去一亩地产干草低于100公斤,现在能产350公斤以上。

  曾经脆弱的草原ECO正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在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野兔种群数量恢复到五年前的3倍。因为草原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河道常年有水,小天鹅、大雁、赤麻鸭等更是把这里当成了迁徙途中的补给站。

  作为张家口市高效畜牧业示范区,塞北管理区依托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带动周边草场改良升级,优质牧草提供给现代牧业、垦达乳业等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起“牧草种植—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闭环产业链,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强势。(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