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漫漫旅程,最终在山东东营奔流入海。作为一个拥有重要地理和文化意义的城市,东营不仅肩负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责任,而且在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将详细探讨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地区所进行的生态修复工作及其现代化湿地城市建设的过程与成果。
东营市的生态修复工作始于科学的规划与政策支持。2018年,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水平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不仅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东营市编制了《东营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和《东营市湿地保护规划》,提出构建“一园两带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其中,“一园”指的是黄河口国家公园,这是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区域;“两带”则是沿黄生态带和沿海生态防护带;“多廊道”包括主要水系的“蓝廊”和交通干线的“绿廊”,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光有规划还不够,如何将这些蓝图变为现实更重要。为此,东营市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点:
1. 湿地修复工程:近年来,东营市加快实施了广利河、溢洪河、东营河等河流及内水系的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清淤、绿化、建设湿地公园等方式,恢复了河道和湿地的生态功能。例如,广利河森林湿地被评为国家级湿地旅游项目,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 退耕还湿工程:在自然保护区内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工程,恢复原生植被和ECO。例如,投资1.64亿元推进的刁口河水系连通工程,有效改善了区域的水循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通过修建鸟类栖息岛、东方白鹳和黑嘴鸥栖息地保护等项目,提升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东营市的鸟类已由最初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38种鸟类的数量超越全球总量的1%。
为了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东营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构建起了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这些法规包括:
1. 《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规范了湿地的保护、修复和利用行为。
2. 《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加强了对海岸带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了违法占用和破坏行为。
3. 《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推动了湿地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各项建设活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
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东营市不仅在法律层面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除了传统的生态修复手段外,东营市还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提升生态修复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采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监测湿地生态变动情况;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自动监测;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生态环境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特别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建立,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研究区域的动态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该中心慢慢的变成了集科研、监测、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东营市深知,要实现真正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因此,近年来,该市积极推动产业体系调整和转型升级,全力发展绿色产业。例如:
1. 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支持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据统计,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到28.15%,并且还在逐年增加。
2. 现代农业:推广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例如,在滨海区试验种植的高营养水稻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
3. 旅游业: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打造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传播了生态环保理念。
展望未来,东营市将继续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国家战略,一直在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体来说,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ECO治理:持续开展湿地修复、水土保持等关键工程,提高ECO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2. 深化制度创新:加强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 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4. 促进公众参与: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
通过不懈努力,东营市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成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保护与高水平发展的一面旗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22年1041万人去世,23年1110万,去年呢
苹果首款可折叠 iPhone 售价预计将是 16 Pro Max 的近两倍
AYANEO Pocket S2 与高通第三代骁龙 G3 游戏平台全球同步首发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31
2023-12-31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