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青年学子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实践伟力,太湖团县委组织2025年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太湖青年提供躬身实践、施展才干的广袤舞台,以家乡沃土培育青春之梦,用青春年华定义奋斗华章。返乡学子以满腔热忱,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贡献青春智慧,服务家乡建设。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在岗位上的他(她)们有怎样的感受和体会吧!
我是彭宝缘,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当看到共青团发布的大学生返家乡志愿招募活动的公众号,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秉承为他人服务的志愿精神,报名了共青团的综合岗位,踏上了为家乡服务的征程。
开始的一周,我主要负责联络各单位的志愿者,确保志愿者按时到岗以及顺利开展活动。我负责南站志愿活动的拉人建群的工作,确保每位志愿者的时间和行程安排合理,负责志愿汇的每日打卡活动和志愿时长的录入,我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参与了社区大扫除活动。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我学会了如何统筹资源、分配任务、协调团队,确保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在与不同部门和人员的沟通中,我学会了如何清晰表达、有效倾听,并快速解决问题。
在团委工作中,每一项任务都关系到青年群体的利益,因此更看重细节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我还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在活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学会了如何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支持。通过参与青年工作,我更加理解了青年群体的需求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服务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加深了对共青团工作的理解。
在未来的几周里,我将继续怀揣着激情,投身于共青团的工作,以青春之名,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很幸运,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经历,满是温暖与成长,让我与家乡紧紧相依。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令人难忘的人和事,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验与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社会实践,让我走出书本知识的局限,亲身去见识、去历练。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的视野拓宽了,能力也得到锻炼。当我投身社会实践,我找到了自身价值的注脚。在志愿服务里,困难好比关卡,同时也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加速键”,推着我大步向前。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看到了家乡在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城市面貌不断刷新,悠久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处处彰显着蓬勃的发展形态趋势与深厚底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未来,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家乡发展的洪流。
我叫余泽徐,现就读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以社会为大学,以实践为课堂,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学生,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时常思考怎么样更好将所学化为所用,以周总理的“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激励自己。
这个寒假,我再次参与到“返家乡”活动,在团县委办公室的综合岗位上,发挥青春光热、参与家乡建设。回首大学时光,如果说青年工作构成我本科四年的研究兴趣,社会实践便是从想法到做法的实现路径。
2022年暑假,我参与到太湖团县委号召的“返家乡”和安大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一方面在县卫健委的岗位“以执法为民之心,赴护卫健康之行”,另一方面率“皖美安太调研队”在访谈、座谈中形成约2万字的调研报告。
2023年暑假,我结合手头在研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组队前往肥西团县委与庐阳团区委,开展青年之家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3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并在“青年夜校”兴起后做补充调研,大创结项时形成约15万字的书面成果。
2024年暑假,在我校马院陈老师“00后大学生择业观”课题调研基础上,我再次参与“三下乡”,组队调研高校大学生的择业焦虑问题,探寻其形成原因,探索其调适路径,形成近三万字的调研报告。
2025年寒假,怀揣服务青年成长、贡献家乡发展的热情,我再次参与“返家乡”活动,在团县委办公室协助运营官微,并于1月21日参与安庆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学子新春家乡行”活动,以青年视角感悟、宣传家乡发展成就。
记得在2022年返家乡活动的开幕式上,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琢磨几天后想出的题目是:《清芬独赏我天华,青春光热报乡邦》。从2022年暑假到2025年寒假,流动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热情。作为一名太湖学子,我将始终以赵朴初先生为前行榜样,知恩报恩,多闻多思。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31
2023-12-31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