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华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现象。在高考中,可能会从钙华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生态意义以及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做考查。
钙华是富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在靠近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化学沉淀物。
2.适宜的地形地貌,如陡坡、台阶状地形等,以便水流能够形成跌水,增加二氧化碳的逸出;
钙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钙华形成的一般步骤:
1. 基质形成:首先,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基质来提供钙华的生长环境。这个基质可以是岩石、洞穴、溪流底部等。在基质表面,一些微生物或有机物质可能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生物膜。
2. 钙盐沉积:当水流经过基质时,其中携带的钙离子(Ca²⁺)与碳酸根离子(CO₃²⁻)在生物膜或其他表面上发生反应,形成碳酸钙(CaCO₃)沉淀。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最终靠以下几种方式发生:
(1)化学沉淀:当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它们会自发地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
(2)生物诱导:一些微生物或藻类能够最终靠代谢活动产生二氧化碳(CO₂),从而增加水中的碳酸根离子浓度,促进碳酸钙的形成。
(3)物理过程:水流的流动、蒸发和浓缩等物理过程也可能会影响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浓度,进而影响钙华的形成。
3. 结晶生长:一旦碳酸钙沉淀形成,它会开始结晶生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晶体逐渐增大,形成钙华的独特结构。结晶的方向和形态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水流条件等。
4. 积累和堆积:跟着时间的推移,钙华会不间断地积累和堆积。新的钙华会在旧的钙华表面上生长,形成一层一层的结构。钙华的堆积速度可能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钙华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常常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此外,钙华的形成还受到许多外因的影响,如水质、水温、水流速度、酸碱度等。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可能会引起钙华形成的差异。
钙华景观通常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比如中国四川黄龙的钙华池,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1)地质研究:钙华的形成与地质演化、水文地质条件等紧密关联,通过对钙华的研究,能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地壳运动等地质过程。
(2)生态研究:钙华地区独特的ECO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物种适应特殊环境的机制。
美学享受:钙华景观往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如梯田状的钙华池、瀑布状的钙华流等,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能吸引众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蓄水保水:钙华地貌有助于储存和调节水资源,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当地的用水需求。
地方特色:在一些地区,钙华景观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地域的历史和传统,具有文化象征意义。
中国四川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钙华景观,管理部门就采取了多种保护的方法,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水质监测、治理景区内的工程活动、开展相关科研等,以保护这一独特的自然遗产。
1. 科学监测: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对钙华景观的地质特征、水质、水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定期监测,以便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变化。
2. 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多游客对景观造成过大压力,防止践踏和破坏钙华体。能够最终靠限制每日游客人数、实行预约制度等方式来进行控制。
3. 规范游客行为:设置明确的标识和引导,告知游客不要触摸、踩踏钙华,不随地丢弃垃圾,不吸烟、不戏水等,减少人为活动对钙华景观的直接损害。
4. 保护水循环系统:确保钙华景观的水源稳定,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或改变地表水的流向,因为水循环是钙华形成的关键因素。
5. 治理水污染:防止污水排放进入钙华区域,避免水体污染影响钙华的沉积和生长。
6. 限制工程活动:在钙华景观周边进行工程建设时,要严控爆破等活动,以减少对地质结构的震动和破坏,避免影响钙华的致密性。
7. 加强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受到一定破坏的钙华区域,能够使用适当的修复方法,如受损钙华坝体及景观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振冲碎石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以及本土植物绿化等。
8. 开展科研工作:深入研究钙华景观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和生态特征,为保护的方法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9.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钙华景观的珍贵性和脆弱性,增强保护意识。
10. 建立保护管理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对钙华景观的管理和监督。
11. 避免藻类过度生长:定期监测和控制藻类的生长,防止其对钙华景观的形成机制和观赏价值造成负面影响。能够使用生物防治、物理清理等方法。
12. 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维护钙华景观所在区域的森林、植被等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复杂。掌握地理逻辑性思维尤其重要。
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界的力的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地形地貌的地质作用过程。
1.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浆侵入,之后地壳抬升,经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最终露出地表。例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2.火山(玄武岩山体):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后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3.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判断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期经外界的力的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作用为主。像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都属于此类。
4.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再经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原,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5.断层湖:地壳断裂下陷后积水成湖,像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均是如此。
6.褶皱山:地壳运动(挤压)使岩层向上弯曲变形,从而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7.戈壁滩: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内,山洪暴发时河流携带大量岩石块和细沙,自山口向下砾石和细沙依次堆积,之后经过长期的外力风化侵蚀、剥蚀,岩石块逐渐变成砾石,细沙被大风吹走,砾石堆积在地表形成戈壁滩。
8.雅丹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土层开裂,风沿裂隙吹蚀,使裂隙变大,再加上雨水的冲蚀,让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沟槽垄脊,这种起伏的地面称为雅丹地貌。
9.风蚀蘑菇:如果岩石上部和下部岩性不同,下部的岩石较松软,且下部风速较快,风裹携着沙不断吹蚀下方岩石,下方的岩石被侵蚀后就会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风蚀蘑菇地貌。
10.峡湾地貌: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冰川侵蚀形成沟谷,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冰川融化,海水侵入谷底,形成峡湾地貌,如挪威大峡湾(松恩大峡湾)、新西兰大峡湾、南美洲南端的峡湾地貌、美国阿拉斯加沿海的峡湾地貌等。
11.冰川地貌: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山体不断抬升隆起形成“鹤立鸡群般的身姿”;随着山体抬升,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形成角峰、刃脊等地貌,形似“金字塔般的山顶”,如横断山脉最高峰贡嘎山。
13.冰洞:随气温升高,冰川融化在冰面形成冰面径流;冰面径流汇集后,在冰面裂隙处流入冰下,水流溶蚀冰川,形成水平方向的冰下河道;水平河道中流水再继续冲蚀冰川,河道不断加深、拓宽,最终融穿冰壁形成冰洞。
14.流石滩:在青藏高原等地区,气候寒冷,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易导致岩石裂解,形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夏季冰川融化使地表径流增多,流水搬运碎石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进而形成流石滩。
15.地缝:浅海环境下沉积形成碳酸盐地层;区域受构造运动影响,形成大量裂缝和断层;在降水丰富的环境下,地表水沿裂隙和断层侵蚀,形成溶洞和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侧蚀作用强烈,溶洞展宽;溶洞顶部岩石受重力崩塌,形成地缝,例如云龙(石灰岩)地缝。
16.河流阶地:地壳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或下降时,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岸边不断沉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并不断升高扩大,枯水期时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后地壳抬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形成河谷两侧的阶地;经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河流阶段性下切,形成多级河流阶地。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3.潟湖是海岸带上由堡岛、沙坝或沙咀与海洋隔开,或围拦河口,或包络海湾的封闭、半封闭的浅海水域。其形成过程主要涉及沿岸流和潮汐作用将泥沙带到海湾的突出部位,随后因流速减慢而发生沉积,形成沙嘴或沙堤。这些沙堤逐渐发展成窄而长的障碍物,最终将海水分隔开来,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比较著名的潟湖有新喀里多尼亚潟湖、品清湖、库尔斯潟湖等。
2023-12-28
2023-12-28
2023-12-31
2023-12-31
2024-01-03